《东极岛》里面讲了什么 东极岛真实历史讲解
《东极岛》里面讲了什么
《东极岛》是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剧情电影。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,东极岛渔民在日军的残暴压迫下奋起反抗,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。
1942年,浙江舟山外海,日军货轮“里斯本丸”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行驶途中,被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。船腹炸裂,海水灌入底舱,而日军为制造“海难失踪”假象,不仅用甲板机枪扫射,阻止任何人靠近,还将战俘舱门封死,意图让战俘随船沉没。
爆炸的火光惊动了东极岛。老族长敲钟聚议,最终,祖辈留下的“海上见难必救”铁律让渔民们决定出海救人。倪妮饰演的卫生员阿花翻出祖父留下的航海图,指出沉船暗礁区;破落秀才老金把祖传的铜锣改成信号鼓;疯癫老兵阿根把自家渔船刷成灰色,伪装成日军巡逻艇。渔民们将鱼叉、缆绳、酒坛装上船,趁夜色摸近,并用点燃湿草产生的浓烟作掩护。
夜幕降临,阿赑率先潜入底舱,看到英军战俘纽曼用身体堵住裂口,为同伴争取空气。阿荡在甲板外接应,用牙齿咬住缆绳,单手把战俘托出水面。日军巡逻艇发现后开枪射击,阿花用身体护住伤员,老金敲起信号鼓吸引火力,疯阿根点燃渔船尾部的酒坛,制造爆炸引开日舰。短短40分钟,他们救出300多名战俘,却在返航时被日军包围。
日军指挥官以“藏匿战俘”为由,要求岛上交出所有外国人,否则屠村。阿赑把纽曼等三人藏进灯塔下的潮间洞,自己和弟弟穿上英军制服引开追兵。雾中,兄弟二人驾小舟冲向礁盘,日军机枪扫射,阿荡中弹落水,阿赑用最后的力气把弟弟推上暗礁,自己却被炮弹震入漩涡。
天亮时,潮水退去,阿荡抱着哥哥的尸体,身后是384名被救战俘跪成一排,向东方磕头。影片最后,纽曼在2005年重返东极岛,把阿赑用过的铜哨放进灯塔,海浪声声,仿佛仍在讲述那年那夜,中国渔民用血肉之躯在炮火中劈开生路的英勇事迹。
东极岛真实历史讲解
东极岛正式地理名称为中街山列岛,是中国海洋东端的边界岛屿。其真实历史丰富多样。
早期开发:东极岛约在1721年前一直没有人居住。清朝光绪年间,青浜岛开始与外界通航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“鄞县姜山帮”将渔业办事机构“永泰公所”设在青浜岛,“定海庙子湖帮”则将渔业办事机构“靖海公所”设在庙子湖岛。
民国时期:民国七年(1918年),庙子湖诸岛被浙江外海水师水上巡防队列为巡防范围之一。民国时期的《定海县志》对东极岛和庙子湖诸岛进行了详细描述,记载了庙子湖岛、青浜山岛、黄星山岛(即黄兴岛)、东福山岛等岛屿有居民居住。
近代战乱:东极岛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,远离舟山本岛,历史上曾被英国和日本用作侵略的跳板,因此被称为“东海第一哨”。二战期间,发生了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,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了多名英军战俘,谱写了一段人道传奇。
建国之后:1949年8月到1950年5月,东极岛属于舟山群岛,被划分为定海县和翁洲县,其中东极诸岛属于翁洲县。1950年5月,东极诸岛进入了一段时间的“无政府”状态,直到1953年才有新的地方政府建立。1956年,庙子湖、青浜、黄兴、东福山等四个乡组成了东极区。1993年,这四个乡被撤并成为了东极镇。
此外,东极岛早在两千年前已纳入汉代海防体系,成为东海抵御外侵的“东极屏障”。岛上还留存着东海游击队纪念碑,见证着特殊年代的戍边岁月。随着时代发展,韩寒的电影《后会无期》在此取景,使得东极岛成为了舟山海岛旅游的新热点。